(藝術評口)中國機長:中國是國人的強大後盾 王 珉

 《中國機長》,由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機組成功處置特情的真實事件改編,三位機長通力協作在萬米高空,戰勝了類似《薩特機長》一樣的多重考驗。這部電影既用藝術的手法講好了中國故事,也回歸了傳統的現實主義,讓人感動落淚的是機長的永不言棄!

 在重慶飛往拉薩的途中,飛機右前方的風擋玻璃忽然脫落,副駕駛徐奕辰(歐豪飾演)的整個上半身被吸出機艙外,劉傳健機長(張涵予飾演)保持鎮靜向空管求救。飛機盤旋高度下降,窗外電閃雷鳴,機身顛簸左右晃動,閃電聲勢浩大,行李紛紛砸落,這種身臨其境的現場感,飛機外觀彷彿逆天行駛,給人營造出一種「黑雲壓城城欲摧」的緊迫感,更彰顯飛機安全運行的背後,多個國家民航機構無數工作人員的通力營救。公安、消防和急救等部門衝上前線待命,這些形象無疑將國家各部門放置在熒幕前,讓觀眾感受到作為中國人的自豪。因為任何時候,國家都是國人的強大後盾。

 電影將聚光燈打在劉傳健機長身上,他不負眾望力挽狂瀾,堅定地對身邊的兩人說:「一定要挺住,衝過去!」他在關鍵時刻提出「等待雲體分裂穿過去」的措施,這是唯一的機會,成為電影表達的關鍵。

 英雄機長的閃光時刻,體現在他是丈夫,也是父親。在他帶給乘客安全感的背後,是家人的牽掛,他想早點回家陪6歲的女兒過生日。這個家庭形象與英雄形象形成互文,打造了一個有血有肉的機長。機長曾在部隊開過轟炸機,他要求在駕駛艙裡所有的動作都要準確細緻。通過這些細節的補白,彰顯中國軍人的血性和優良傳統。

 這部災難片,借鑒好萊塢的商業敘事。在高潮到來前,呈現數個小高潮,將「災難」部分藝術化地集中在精華的後半部分。電影通過多重視角打造出情節緊湊、懸念迭起的火爆場面,譬如,有意刁難乘務長的頭等艙墨鏡男乘客,緊急情況下摘掉氧氣面罩推著餐車、怒氣衝衝想質疑機長的男乘客……這些重要和次要的人物,構成了長短不同的視點,塑造出災難的群像。正是在這些多重視角下,不僅是機長,甚至是女乘務長畢男(袁泉飾演)都走出了自己的軟弱,走出絕不向事故妥協的強勢:「你要相信我們的機長,這也就是我們為什麼在這架飛機上的意義,我們需要你們(乘客)的信任,需要你們的配合,需要你們給我們信心!」機組成員集體主義的全景視角,也表現出強有力的組織和擔當精神,他們雖然分工不同、但團結有序。他們以大無畏的集體主義,奉獻出一場命運攸關的生死營救。

 大國崛起塑造英雄,不論是《戰狼》《戰狼2》《紅海行動》《湄公河行動》,還是《中國機長》,這些主旋律電影都有共性,那就是「英雄」,他們創造了許多救援的奇跡,而「中國民航英雄機組」更是用生命捍衛了「敬畏生命,敬畏規章,敬畏責任」的誓言。一年後機組成員齊聚吃火鍋,共唱歌曲《我愛祖國的藍天》,呼之欲出的愛國主義電影講好中國故事,也為中國電影的現實主義創作提供了很好的範例,取材於社會新聞的故事原型,讓人深刻感受到中國電影崛起的未來不是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