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廣州三月二十五日電】(記者毛一竹 劉羽佳)二十多平米的實驗室內,佈滿了排列整齊的塑膠收納箱。打開箱蓋的一瞬,密密麻麻的蟑螂如洪水一般在箱內四散奔逃。
在這個被外界稱為「蟑螂屋」的實驗室裏,李勝和他的合作者正試圖從這種褐色生物中尋求「治病良方」。
李勝是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和昆蟲科學與技術研究所的教授。他團隊的箱子裏培養著數萬隻不同品種的蟑螂。三月二十一日,學術期刊《自然》子刊《自然—通訊》線上發表了李勝團隊的一項研究成果「美洲大蠊發育可塑性的基因組與功能詮釋」,其主要研究對像是蟑螂中的一種──美洲大蠊。
「研究才知道,蟑螂渾身是寶。」四十六歲的李勝說。
李勝從事昆蟲科學研究已有二十多年,二00六年從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博士後出站後回國工作。但他對蟑螂感興趣還是一年多以前。
二0一六年,他剛剛從位於上海的中國科學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來到位於廣州的華南師範大學任職,蟑螂引起了他的注意。廣州地處亞熱帶,這給了蟑螂適宜的生活和繁殖空間。
李勝團隊把研究重點放在美洲大蠊上,他們把破解美洲大蠊超強環境適應性的基因密碼作為研究方向。
通過二代測序技術他們發現,美洲大蠊百分之六十左右的基因組為重復序列,並預測到二萬一千三百三十六個蛋白編碼基因。蟑螂的味覺感受器多達五百二十二個,其中三百二十九個進化為能應對有毒食物的苦味受體。
「它們攝食範圍非常廣,一旦誤食還能自我解毒。甚至在沒有食物的惡劣環境下,蟑螂也能通過保持長時間靜止存活下來。」和常人不同,李勝習慣用「可愛」形容這種人人喊打的「害蟲」。
在他喜歡的周星馳電影裏,生命力頑強的蟑螂被當作「寵物」,稱為「小強」。李勝像許多中國網民一樣,喜歡叫蟑螂「小強」,並希望通過研究揭開「小強」打不死的奧秘。
「即使把它的頭摘掉,它身子還能活動五六天。如果把腿或者觸角剪掉,它幾天之內就能長出來,蛻皮之後幾乎完好如初。」斷肢再生給李勝帶來很大啟發,蟑螂體內的轉化生長因子在其斷肢再生過程中對傷口癒合和組織再生起到關鍵作用。而將這些生長因子應用於人體的創面修復同樣有著很好的效果。
傳統中醫藥學也帶給他寶貴的研究啟示。蟑螂是一味傳統中藥,《本草綱目》和《神農本草經》中都有記載。李勝說,從蟑螂中獲得的活性成分提取物在現代醫學臨床上的應用也已有三十多年,與中國古代醫學互為印證。
「美洲大蠊入藥,可有效治療胃潰瘍、口腔潰瘍等病症。一些人喝酒前會服用一些來保護胃粘膜。」李勝說,「未來美洲大蠊的提取物甚至可用於製作美容面膜、治療脫髮。」
日前深圳舉行的一場報告會上,一些企業家圍住了李勝尋求商業合作。「蟑螂體內的活性成分提取物,在生物醫學領域擁有廣闊的應用發展空間。」李勝說,把「小強」變害為寶,繼續應用到抗氧化、抗腫瘤等方面,這是團隊接下來的研究目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