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台灣 回望抗爭歲月 共話精神續接 台灣抗日誌士後代訪滬
「一九一一年十二月廿三日冬至夜,上海迎新爆竹聲此起彼伏。祖父卻在寓所內憂心踱步,伏案寫下詩句『破碎山河誰補綴,天涯兄弟合流離』。句末,他自署『牛稠壯士』,並落款『羅東亞戲筆』。半年後,他毅然赴台舉事。」台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下稱「協進會」)監事羅秋昭對中新社記者講述祖父羅福星赴台抗日的歷史。
羅福星在台秘密組建革命組織並撰寫《大革命宣言書》,痛斥日本在台的暴虐罪行,號召民眾團結抗日,引發敵人恐慌。一九一三年十二月,羅福星被捕,次年三月遭絞刑犧牲,就義時年僅廿八歲。
由上海市台聯與上海市歷史博物館聯合主辦的台胞抗日史城市文化講壇廿八日在上海召開。來滬參會期間,羅秋昭在上海市台聯協助下,於上海圖書館查閱到民國初年記載其祖父事跡的珍貴報刊史料。「祖父唯百姓為心。」羅秋昭表示,「作為後裔,我以祖父為榮,盼此行能挖掘、傳播更多包含祖父在內的台胞勉力抗日的史實。」
「協進會與上海的聯結,早在戰時烽火中鑄牢。」協進會創會理事長、台灣霧峰林家後人林光輝介紹,晚清至日據時代初期,台灣抗日力量確有通過上海轉運物資的史實。上海作為近代重要港口、商貿樞紐,是兩岸抗日物資流通的關鍵節點,也是兩岸共同抗戰記憶的重要體現。
一九四五年,台灣光復。一九四六年八月,台灣霧峰林家的林獻堂率台灣光復致敬團(下稱「致敬團」)成員葉榮鍾等十五人由台北飛往上海,展開了為期卅七天的大陸之旅,期間拜祭南京中山陵、捐款撫恤先烈家屬、赴西安祭拜黃帝陵。
二00六年,在致敬團秘書林憲和林光輝的努力下,致敬團「後人團」台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成立,循先人腳步到黃帝陵祭拜並立碑。協進會理事,葉榮鍾之子葉蔚南參與其中,將父親當年隨團於耀縣遙祭黃帝陵時所題祭文立碑於黃帝陵。
「當年九月,林憲來到西安西京招待所,發現陳設與六十年前無異,興奮地指著一張桌子對我說,當年你父親就是在這張桌子上寫下了祭文。」葉蔚南說,父親長期關注政治社會運動,雖沒有「拋頭顱,灑熱血」,但始終「以筆為劍」,心繫大陸。
葉榮鍾著有《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台灣人物群像》等雜文、漢詩、書籍共三百餘萬字。但受時代所限,當時許多作品「欲言又止」,本人事跡知者寥寥。退休後潛心研究父親著作,葉蔚南如今已在台灣《觀察》雜誌發表十餘篇補遺文章,「要把當年沒說出口的下半段,把父親傳統士人風骨與情懷一並講給兩岸聽」。
「台灣同胞五十年堅持武裝與非武裝抗爭的歷史,因兩岸交流波折蒙塵。」往來大陸各地參與佈展,發行紀念手冊,參與座談會……協進會理事長,台灣霧峰林家後人林銘聰盼向兩岸廣泛介紹台胞英烈的抗爭精神,傳承先輩遺志,「台胞的抗戰努力構築了兩岸共同記憶的重要根基,不應被遺忘。」(作者李百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