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35℃以上覆蓋面積超200萬平方公里 國家氣候中心:預未來極端高溫風險將持續升高
【中新社北京7月5日電】(記者 陳溯)記者5日從中國氣象局獲悉,中國高溫天氣持續發展。4日,全國35℃以上覆蓋面積超過200萬平方公里,預計未來三天,大範圍高溫天氣仍將持續。
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中國正經歷今年以來最強高溫過程,4日進入本次過程的鼎盛時段,陝西關中、山西南部、河南中部等地部份地區最高氣溫超過39℃,陝西渭南局地40.8℃。
5日仍是本輪高溫的鼎盛時段,中央氣象台繼續發佈高溫黃色預警。
中央氣象台預計,未來三天,黃淮、江淮、江漢、江南等地部份地區將有大範圍持續性高溫天氣,部份地區有37℃至39℃高溫,局地最高氣溫將超過40℃。
氣象部門稱,6日起,隨著副熱帶高壓減弱東退,高溫範圍將會有所縮小,但在黃淮至江南一帶熱度仍將不退,多地將出現連續高溫,高溫強度歷史同期罕見。比如,濟南未來7天將連續高溫,南昌高溫日數也達6天。未來5天,黃淮到江南多地最低氣溫將接近甚至達到30℃,鄭州、濟南、武漢、長沙、南昌、上海、杭州等城市悶熱感將貫穿全天。
降雨方面,未來三天,西北地區東部、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雲南及華北、東北地區等地多降雨,部份地區有中到大雨,局地有暴雨。氣象專家提醒,近期四川盆地西部、甘肅南部等地降雨頻繁、累計雨量大,發生次生災害的氣象風險高,需注意防範。
【中新社北京7月5日電】(記者 陳溯)記者5日從中國氣象局獲悉,近日,國家氣候中心對2025年6月中國七大氣候區的高溫事件進行了分析及快速歸因。分析結論顯示,6月份,西北、長江中下游和華南的高溫均受人類活動影響。未來情景預估顯示,極端高溫風險將持續升高。
觀測數據顯示,西北地區6月份平均溫度較1961至1990年基準期平均值偏高2.85℃(偏高4.7個標準差),創下有觀測記錄以來的最高值。長江中下游地區和華南地區平均溫度分別偏高1.42℃(偏高2.2個標準差)和1.10℃(偏高1.9個標準差),均為有觀測記錄以來的第六高值。華北地區、東北地區、青藏高原地區和西南地區平均溫度分別較氣候態平均值偏高1.63℃、1.78℃、1.05℃和0.53℃,歷史排名依次為第十一、第八、第二十和第二十九位。
歸因分析表明,在當前氣候背景下,人類活動使西北地區發生類似極端高溫事件的概率增加了64.5倍,使長江中下游地區和華南地區出現的第六高溫事件發生概率分別增加11.8倍和12.2倍。此外,華北地區、東北地區、青藏高原地區和西南地區的高溫事件極端性不突出,人類活動影響存在,但其增溫效應被自然變率抵消。
該結果基於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變化檢測與應對重點創新團隊自主研發的「耦合模式雙向融合概率比快速歸因原型」。使用該原型對歷史時期事件的歸因分析表明,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類活動顯著增加了極端高溫事件的發生概率。未來情景預估進一步顯示,極端高溫風險將持續升高,當前氣候背景下多數區域出現的破紀錄高溫事件,將在21世紀中期成為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