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角遊魂情何以堪 圖文/沈翔天
在澳門東南馬交石山,即電力公司直上,是一堵峭壁懸崖,筆立於漁翁街頂,可俯視水塘,昔日更可遠眺黑沙環對開的浩瀚海域,風景怡人,是本地人熟知的海角遊魂──現改稱為海角遊雲。
該地曾稱為瑪莉二世瞭望台,是因1845年,葡萄牙瑪莉女皇宣佈澳門為自由港,並在此立碑作紀,後被拆除,其正名海角遊魂。源於1622年,荷蘭人在附近劏狗環海灘登陸,企圖侵佔澳門,卻被駐守的葡兵撀敗,荷蘭兵船被砲彈擊中,死偒枕藉。據傳亡魂常在山崖徘徊;及後,懸崖也多次發失意者躍下自殺,陰魂不散。故此,劏狗環曾被稱為「地獄門檻」,懸崖則名「海角遊魂」。鑑於名字過於恐怖,現今用「雲」代替「魂」,企圖淡化,卻失去原來之神韻。
海角遊魂方圓約二百碼,呈環狀,由低矮石欄環抱,欄畔有單程車路貫通。以前只有幾柱簡單的水泥棚架,花枝攀附,棚下幾幅大小不一的草坪花圃,幾張座椅,甚為偏僻幽靜,晚上吸引不少情侶泊車於此,席地談心,乃至車震。
彈指一揮,現今幾個分散棚架,已合成有上蓋的綠色大棚,其他草坪座椅依舊,崖外景物全非,全是高樓大廈,遠方亦已填海造陸,看不到山色海光,風景大遜從前;除了一幢別墅仍存,通訊博物館屹立,沒有任何值得推介的建築名勝,遊客絕跡,只餘附近耆老長者,步上斜坡閒暇休息。
海角遊魂垂垂老矣,暮氣沉沉,情何以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