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你成長)校園孤立現象不容忽視 安然
「孤立同學」指的是在校園或班級中,學生遭受同儕排斥、不被接納或刻意忽略的現象。這種情況往往使受害者感到孤獨、焦慮,自尊心受損,甚至對人際關係產生不信任感。
近日,多位家長在閒聊時提及,孩子在班上遭受同學孤立,情緒不穩,甚至數度落淚。其中一位家長模仿孩子語氣,近乎崩潰地質問:「為甚麼我的朋友一個個被他們拉攏?為甚麼善良的我會被排擠?為甚麼我總要忍讓?為甚麼同學輕易相信那些想孤立我的人?為甚麼有人以孤立他人為樂?以後我還能相信誰?」聽着家長哽咽地轉述孩子的無助,以及面對孩子困境時的茫然,除了擔心學業,更憂慮孩子的情緒崩潰,令人感到沉重。
據了解,這並非單一事件,幾乎各級學校、各個班級都存在類似情況,尤其在小學高年級至高中階段更為常見。且往往不止一位學生,而是多位學生被少數強勢同學孤立。家長們紛紛提出案例,甚至已與班級老師溝通,但往往不了了之,或僅由輔導老師出面安撫,未能有效解決問題。有些孩子甚至長期處於孤立狀態,默默待在角落,不僅未獲得老師關懷,甚至被老師認為是自身出了問題。
有家長認為,既然學校對此類問題視而不見,不關心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放任小團體排擠同學,甚至引發全班同學跟風孤立,他們將向教育主管部門投訴。然而,即使投訴,問題也未必能獲得解決,甚至被要求實名舉報。
在澳門這個小地方,家長們擔心投訴後,孩子在校園的處境更加艱難。而有教師朋友坦言,學校對於學生間的不友善行為早已疲乏,老師多半選擇明哲保身,只要未釀成嚴重事件,便不願主動干預。即使接獲投訴,學校也僅是消極應對。
事實上,校園「孤立同學」現象普遍存在,學校與教師責無旁貸。家長應時刻關注孩子在校的隱藏情緒,因為孩子往往在安全的家中才會釋放真實感受。
特別是處於青春期的中學生,社交挑戰難以避免。家長應教導孩子勇敢面對困境,培養堅強的內心與自信,專注於學習,並主動與老師溝通。如此一來,流言蜚語或冷漠對待,終將在時間的沖刷下逐漸消解。(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