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跳碰)農業 邱文
過了春分,意味着一年開始耕作,農戶又過上了看天吃飯的作息日子。中國傳統,以農立國,先祖感受四時變化,從曆法、氣候中制訂二十四節氣,配合耕作,一年往復,形成農業生產規律,按節氣,當春分時分,大地晝夜均分,也拉開了農耕作業序幕。
這是中華民族「看天吃飯」的智慧,順應大自然變化「討生存」,世代相傳,只要按照四時規律作息,勤奮工作,謀事在人,然後,依靠天氣變化,看上天賜予,是成事在天,配合這種主動、被動的生息發展,便看能否「成事」,取得成果,秋收冬藏,以定是否豐年。
當我國從農業文明,走上了工業文明,儘管追求現代化,發展科技,可是,並沒有忘本,沒有丟掉農業這個根基,還是在廣袤土地上務農自給自足,科技現代化也投入到農業現代化和機械化,提升生產力,令到糧食、農籃子豐盈,保障人們豐衣足食。
於是,國人還是按照傳統,以二十四節氣為準繩,新春慶祝新歲來臨,感恩上天賜予,過大年人們歡聚,也是在休息中,準備好新一年的工作。及至春分,春回大地,便趁氣候回暖,開耕回復工作流程,憑藉努力工作,再次迎入天地變化中去,用汗水換取收穫。
正因在農耕過程中,除要看人們的辛勤付出,也要看天氣變化,是否適宜作物生長,又或,憑藉科技現代化構建先進養植設施和技術,降低對大自然變化的衝擊,助力作物生長,保障收成。可是,大部分作物,還是在大自然、天地的護力下成長,收成必須「看天」。這正是中國人敬畏天地的根本,在天地間看到人的渺小,以尊重大自然生息,從中找到人們的生存、生活空間。
只是,城市化、工業化、現代化,削弱了中國人對傳統的「依賴」和認知;但,我們有幸還有一批務農國人,傳承農耕,按二十四節氣,按四時變化來作業,延續農業文明,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