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園驚「墓」(中)  圖文/平川

 香港墳場於1845年建成,而與此同時,墳場內也建成了一幢教堂,以方便舉行儀式,而它也是由香港聖公會管理。香港墳場教堂是一座單層建築,呈十字形,尖拱的門窗及正方形的裝飾線條,是結合了哥德和多鐸復興式的設計和建築風格;它建有扶壁、三角山牆、圓窗,屋頂是由雙坡頂十字形的中式雙層瓦片鋪設而成,外型獨特,是香港現存最古老的教堂,已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由於教堂純粹是為了給信徒舉行安息禮來使用的,而現今墳場已少有新墳下葬,教堂亦因少用而變得門可羅雀,大門就自然常關了。那天我與友人到訪,看到這座古老的教堂,除了外牆長了一些青苔之外,外貌尚算光鮮,只是門窗卻被鎖上了,使得無法入內參觀,實在是感到遺憾。

 在未跟友人遊園之前,心裡總認為墳場是陰森和帶點恐怖的地方,因為那裡畢竟是與逝者有關,而死亡又是如此神秘和可怕,且死後種種,至今尚未為人所參透,何況墳場更是一個充滿哀傷的地方,所以這次如果不是因為想去看那座已有近180年歷史的古教堂,我是不會參與此次旅程的,何況又是在農曆七月裡。不過,在參觀之後,這些觀念就大大改觀了。

 那天當進入位於黃泥涌道的香港墳場之後,它的古樸及清幽,確實令我有點意外。據說當局於二十世紀初,就是以巴黎拉雪茲神父的公墓為藍本,將原來的香港墳場大幅修建,銳意要將其設計成一個「墓地庭園」,除了在墓園內大量種植觀賞用的植物之外,更建造了一座歐陸式的噴水池,好讓墳場變得更加清幽和美麗,相信當時的靈感是來自《聖經》,寓意滋潤園子,有若滋潤生命,而流動的水又象徵重生,正好洗滌人的罪孽。不過很可惜那天我們去到現場,看到這座呈四個半月形的古老噴水池,已經被泥土填滿,面且泥土表面還長出了雜草,噴泉上面立了一個孩子雕像,但卻沒有水噴出來,正正是失去了它原來所象徵的意義了。墓園內沒有太多的聖像,這是因為基督教不重視天使或聖母,只以大理石為墓石,一切以簡潔為主。

 據資料顯示,香港墳場現時有超過12,000個墓碑,基於墳場並未有規定非基督徒不可安葬於此,所以墳場使用者也包括了不同的種族,其中絕大部份都是外國人,但華人也有165名、日本人有450名、俄羅斯人則有100名。只是日本人掃墓的時候有燒香的習俗,引起了部份西方人士的不滿,所以港府特別在墳場的邊緣位置,劃定了一個特別的區域給日本裔人士下葬。埋葬在香港墳場的死者多為軍人、公務員、商人或專業人士,有些墓段是專為一些特別死者群體保留的,例如陸軍、海軍、警察,也有些墓段是專為生前長時間定居在香港的西方人,也有些墓段是專門埋葬早逝的孩童的。◇(待續)